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成立于1953年4月17日。現任黨組書記、館長王華存。 建館以來,甘肅省委、省政府曾任命過張思溫、吳廷富兩位名譽館長,15任館長,19位副館長。首任館長楊巨川,清末光緒年間進士,任敦煌縣長期間,千方百計保護莫高窟、為保存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
機構簡介
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立于1953年4月17日。現任黨組書記、館長王華存,一級巡視員楊貴言,黨組成員、副館長尚建榮,副館長萬代紅,二級巡視員王處機,黨組成員、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王曉琴。
現有編制28人,實有27人。領導職數核定編制為12人,其中館長1人,副館長2人,處級9人。共有辦公室、研究室、業務處、編輯部和機關黨委5個處室。現有資深館員23人,館員56人。資深研究員7人,研究員105人。館員研究員隊伍整體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黨派比例等都得到較大改善,文史、詩詞、書畫等兼而顧之。
省政府文史館是省政府直屬參照公務員管理的正廳級事業單位,具有統戰性、榮譽性的性質,主要職責是崇文鑒史、咨詢國是、民主監督、統戰聯誼,基本任務是為館員研究員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照顧館員研究員的生活,支持和組織館員研究員圍繞重大建設與民生問題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建言獻策,從事文史研究、著書立說和藝術創作,參與各項社會文化建設與交流活動,并努力開拓活動范圍,開展海外聯誼活動,以文會友,擴大海外影響,為祖國統一作貢獻。館員是黨和政府對人文社科領域專家學者授予的榮譽稱號,在崇文鑒史、咨詢國是、民主監督、統戰聯誼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發展歷程
根據1952年9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發的《關于設置文史研究館的決定》和1952年11月1日西北軍政委員會通知,分配甘肅省館員名額80名(含銀川分館20名,蘭州主館60名。)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設立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經多方籌備,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于1953年4月17日正式成立,并于當日在省人民政府會議室舉行了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的成立大會。時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張德生、副書記孫作賓,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鄧寶珊、副主席霍維德、秘書長陳成義出席了會議。會議宣布了甘肅省人民政府建立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的決定,宣讀了對館長楊巨川、副館長周定宣、王自治的任命書。省政府辦公廳向馬大聲、馬玉亭等60位首批館員頒發了聘書。省政府文史研究館成立之初,歸屬省政府秘書長直接領導。1954年-1958年,甘寧兩省合并,在銀川設立分館。1957年3月29日,國務院秘習字第118號通知,我省館員名額增加至90名(見國務院秘習字第118號通知文件)。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后,銀川分館改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省政府文史研究館保持了相對的穩定,館員發展到112人。1966年文革開始后,省政府文史館被迫停止活動。1970年宣布撤銷,館員分散安置。1978年12月后,隨著撥亂反正,省委、省政府醞釀恢復文史研究館機構。1981年6月22日,省委統戰部部長王世杰宣布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聘任陸為公(時任省政協副主席)為館長,關中哲、張思溫、張令琦為副館長的決定。1981年10月23日,省政府召開了甘肅省文史研究館復館會議,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楊植霖、副省長王秉祥等領導到會祝賀。復館后,文史館與參事室合署辦公。1984年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強省文史研究館工作的通知》。1986年1月,文史館與參事室分設,明確為省人民政府所屬的正廳級單位,設立文史研究館。1989年1月,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1988年8月《關于改進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史研究館工作的通知》精神,省政府召開了省長辦公會,專門研究了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的工作,理順了領導關系,增設了文史館業務處,增撥了經費和車輛。1990年12月,省委決定在文史館設立黨組。199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文史研究館工作的意見》后,同年7月,省政府辦公廳對做好文史研究館工作下發了通知,確定了發展館員和研究員的名額,明確了給館員發放適當交通費、增設了文史館《甘肅文史》編輯部。2011年4月14日,溫家寶總理與中央文史館館員座談時發表了《講真話、察實情》的重要講話,明確要求“把文史館建成高水平的政府咨詢機構”。2011年10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政府文史研究館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1】46號)。根據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國辦發46號文件精神,新時期賦予政府文史研究館建言獻策這一新的歷史使命,省政府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省文史研究館工作的意見》(甘正辦發【2011】306號),對文史館的名稱、性質、編制、館員職責、自身建設和新時期所擔負的任務等方面都進行了具體的明確,這個文件的印發將對文史館今后的工作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文史館也結合實際研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履行參政議政職責的意見》等制度,申請增設了研究室編制,主要承擔重大課題的調研和館員研究員的建言獻策等工作。至此,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從復館、內設機構、人員編制、館員發展、經費車輛保障以及工作的性質、宗旨、范圍、內容等都臻于完善。2021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政府參事制度文史館員制度的意見》,對新時期政府參事制度文史館員制度作出了規范,2022年5月,結合甘肅工作實際,中共甘肅省委辦公廳、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政府參事制度文史館員制度的若干措施》,對新時期省政府文史館員制度建設和文史館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歷史
自1954年以來,共聘任了276位館員,125位研究員(解聘15位)。館員研究員們大都具有真才實學,聲望極高,對祖國和人民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如:館員魏紹武先生,曾與黃鉞一起領導了著名的秦州起義,推翻了清朝政府在甘肅的統治。馮國瑞,曾任青海省政府秘書長、代省主席、陜西省政府顧問、甘肅省政府顧問、國民政府西北行營參議等職務。他涉獵廣泛,學識淵博,在歷史、文學、詩詞等方面著述頗豐,還為麥積山、炳靈寺石窟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做了開拓性工作。鄧春蘭,1919年向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信請求開放大學女禁,是我國最早的女大學生之一。魏振皆,酷愛書法,尤對魏碑書體研究精深,是國內著名書法家。彭述圣,中國象棋大國手,曾與國際友人、陳毅元帥等對弈,對倡導甘肅棋風、提高技藝起到很大作用。館員韓不言,是齊白石的嫡傳弟子,國畫藝術水平造詣很深。王沂暖,藏學研究權威,格律詩詞專家,生前對藏族民間傳說格薩爾王的研究處于領先地位。館員何鄂先生的雕塑《黃河母親》聞名遐邇,文史館員整體素質的高水平使文史館在甘肅社會各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人認為,文史館專家云集,人才薈萃,無愧甘肅“翰林院”之稱。
形成
甘肅省政府文史館工作大致分為兩期。從成立到1969年在“文革”中撤銷為初創并走向正軌時期。黨和政府積極解決文史館員的各種困難,使他們安心開展詩、文、書、畫各方面研究和創作,推出了大批研究成果。僅《甘肅歷代自然災害錄》《甘肅近百年大事記》等學術著述就二十多部、四十余冊。這一時期的工作為文史館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成功經驗,并為其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82年,文史館建制恢復,進入了文史館的發展壯大時期。在組織上,省政府先后聘任館員188名。文史館在1992年以后聘任文史研究員125名。新時期的館員研究員大部分是大專院校、新聞、科研單位離退休的,生活上無后顧之憂,文史研究、書畫創作熱情很高。館刊《甘肅文史》已出刊109期,發表了2000多萬字的各類學術研究文章;文史館推出了大型圖書《甘肅金石錄全編》《甘肅文史集萃》《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庫》《隴上文藏》《甘肅歷史名人畫傳》《甘肅通志》《隴原名流傳》《百年敦煌》等著作;參與了中央文史研究館《新編文史筆記》《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甘肅卷》《紅色記憶—革命老區巡禮(甘肅篇)》等書的編寫工作和西北五館合編詩、文集等工作,還多次舉辦書畫展,編輯出版了《甘肅省志·文史研究館志》《文史英華——館員研究員文存》《館員研究員畫冊》等著作;館員個人推出的專著、書畫精品更是層出不窮。當前,甘肅省政府文史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決策,立足甘肅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要求,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結合甘肅文化大省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努力為把甘肅建成華夏文明傳承創區深入基層,考察調研,建言獻策,提出了多項有價值的建言報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有些建議已經立項建設。館員研究員們在幸福美好新甘肅文化建設征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參謀助手作用。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雁寧路239號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郵編: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