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臨洮縣1250名優秀兒女響應黨的號召,投筆從戎,徒步3000公里進軍南疆,開創了知識青年與工農兵結合,建設邊疆的新篇章。七十多年來,無數甘肅兒女移民新疆、勞務輸出進疆,為新疆社會發展和邊疆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深入研究、挖掘、宣傳他們的功績,弘揚他們的精神,讓更多的家鄉人民了解他們、銘記他們,將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紅色基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對于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助力全省經濟社會事業高質量發展,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臨洮兒女,投筆從戎
臨洮是甘肅的文化縣,明朝重臣楊繼盛流放臨洮后,大力興辦教育,文化教育得到長期穩定發展,至臨洮解放時,縣城有臨師、女師、臨中、工校、農校、明德6所中學和7所小學,成為隴上文化教育中心之一。臨洮也是1943年甘南農民武裝起義的核心地區和隴右工委地下黨活動的核心地區之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
1949年8月16日,臨洮解放。黨中央和毛主席決定由第一兵團解放新疆的指示下達后,王震司令員對甘肅省隴右工委書記陳致中提出,“新疆地下黨的力量很薄弱,甚至識漢字的知識分子也很少。新疆解放后,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大批黨員干部。”他要求“隴右工委在臨洮地下黨員中做工作,盡可能動員一批黨員隨第一兵團到新疆去,不是黨員的知識青年也可以,要立即動手,在兩三天內完成任務”。隴右工委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決定由中共臨洮縣臨時委員會書記牙含章負責此項工作。當時全縣有93個支部,地下黨員1200 人。
第一兵團號召青年參軍的消息發布后,全縣人民奔走相告,第一天報名人數就達600多人,迅速形成了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師生同學、親朋鄰居、新婚夫婦爭相參軍的熱烈場面。臨洮工業學校校長、教育家戚文波先生不但以半百之齡率子參軍,而且親臨眾多學生家里,做動員工作,說服家長,引導學生光榮參軍;臨洮農業學校教導主任邊浩帶頭參軍并奔走洮河兩岸動員師生參軍;各學校的老師,率先參軍的還有十多位,對學生影響很大;臨洮女子師范教導主任、留日學者、教育家魏宣昭先生率子侄6人一同參軍;新添鎮三十墩村知識青年文克孝與同一個莊子的親房七口人相約入伍,陳仲玉兄弟三人,楊宗憲兄弟4人同時參軍,年僅13歲的女知青陳紅也“軟纏硬磨”參了軍。短短五天時間,報名參軍的老師和學生達1500多人,其中臨洮縣1250人,其余為周邊的定西、卓尼、臨潭、岷縣、渭源等地人員約300人。新兵中大學生約占4%,高中生約占39%,初中生約占46%,其余為小學生,他們因此被稱之為“臨洮學生兵”。 由于大批在校學生參軍,臨洮學校學生空缺人數太大,遂將6所中學合并為3所。
在一個縣,一次有這么多的知識青年參軍遠征,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和王震對臨洮知青的這一壯舉給予高度評價。
8月26日,蘭州解放,翌日,臨洮縣舉行了慶祝大會,以這一批新兵為主體的解放軍第一兵團軍政干部學校同時宣布成立。王震親自兼任校長,傅志華兼任副校長。“臨洮學生兵”被編為兩個大隊九個中隊,其中一個女生中隊,緊張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隨之開始。
二、草原秋風狂,凱歌進新疆
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擁有國土面積六分之一,有47個少數民族, 5600公里邊境線,與8個國家接壤,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0月6日,中秋節之夜,1500多名稚氣未消、朝氣蓬勃的“學生兵”悄然告別家鄉,踏上西進征途。在蘭州短暫集訓后,一路跋涉,走得腳痛腿酸、精疲力盡,但他們互相勉勵,經受住了艱苦行軍的考驗。在張掖,軍政干部學校改編為第一兵團二軍教導團。到達吐魯番后,率領學生參軍的校長、教師和專業人員直達烏魯木齊接受新的任務,絕大部分學員編入二軍教導團,少部分分到各師教導營。
從吐魯番到喀什3600華里的路程更加艱苦,夜宿無定時,經常日行百余里路,在沙漠中迷路、斷水、絕糧,歷盡艱難險阻,但“學生兵”們奮勇前進,歷經48天徒步行軍,終于抵達喀什。
幾千里路的行軍鍛煉,“學生兵”的政治、軍事素質得到普遍提高,沿途經過南疆各師、團駐地,他們因為有文化,肯吃苦,而陸續充實到了干部隊伍中,成為部隊基層建設的骨干力量。1954年10月7日,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各部隊的“學生兵”除少數留在邊防部隊和到地方支援組建人民政府外,大多數隨之轉為兵團戰士,分布于全疆各地、兵團各師團。
三、邊塞巾幗傳奇,革命理想高于天
她們是共和國首批西征的女兵,也是唯一一批徒步進疆的女戰士 。150多名15歲左右的臨洮女學生報名參軍,奔赴天山南北,投身新疆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好多人離開家后,就再也沒能和父母見最后一面。
舊中國婦女被壓在社會最底層,能夠上學受教育的女性非常少,尤其是在貧瘠落后的大西北,“女秀才”更珍稀。然而她們卻走上了從軍的人生之路,堪稱歷史奇跡。臨洮女學生奮勇參軍,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抗戰時期開始,甘肅地下黨廣泛宣傳愛國救國思想,宣傳共產黨“婦女解放”思想,學生受到先進思想教育;二是女學生們廣受《木蘭辭》影響,希望像男子一樣投筆從戎,干一番事業;三是解放軍打天下,一心為了勞苦大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強烈吸引力,“當兵光榮,當女兵更光榮”。
女兵們一路行軍,每到一站都留下幾名充實當地駐軍和地方干部隊伍,僅70余人抵達喀什。女兵進疆后,在推動新疆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特殊重要作用。她們積極參加農區土改建政,培養少數民族青年婦女骨干和婦女干部,南疆最早一批維吾爾族婦女干部就是女兵培養的。她們以自己的行動開展思想啟蒙,證明了共產黨的先進性。通過解放軍,少數民族群眾認識了共產黨,通過女兵,懂得了“婦女解放”,少數民族婦女成為鞏固新生政權的強大力量。
后來,她們成為兵團的第一代戈壁母親,為兵團的穩定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不可替代的犧牲和貢獻。無論組織介紹,還是自由戀愛,女兵們都勇敢地接受了現實和命運的安排,堅定地選擇在邊疆大漠成家立業。這批臨洮女兵進疆,對于后來的女兵進疆和通過招女兵的方式解決新疆部隊干部戰士的婚姻問題,讓他們安心扎根新疆,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臨洮女兵”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她們是新中國建設史上最值得贊譽的女性群體之一。
四、志壯天山,荒漠變綠洲
駐疆解放軍擔負起新疆建設的重任,他們發揚南泥灣精神,開始了“一手拿槍、一手拿鎬”的軍墾生活,拉開了新中國在新疆屯墾戍邊的序幕。
酷暑時節,戰士們在1949年冬天參軍時發的棉衣棉褲翌年夏天還穿在身上,沒有其他可以換洗的衣服,他們就把棉花抽掉當成單衣穿;從酒泉出發時發的一雙氈筒鞋,穿到來年的七八月,最后鞋都磨透了。更為悲壯的是,男同志開荒時,舍不得穿衣服,一絲不掛地在田地里揮汗勞作。
“二牛抬扛”是大生產的最主要工具,戰士們沒有工具自己造,沒有土地自己開荒。沒有休息的地方,就自己搭帳篷,建地窩子。每人一天要開五分地,戰士們不畏艱苦,知難而上,每天奮戰10個多小時,按期完成開荒任務。
1952年8月1日,新疆八一農學院在原解放軍第二步兵學校的基礎上創建。一批“臨洮學生兵”因為年紀輕、有文化被選拔入學,在組織的培養下,逐步成長為新疆農牧業生產的專業技術人才和行政管理干部。王健,畢業后留校任教,后任兵團教委主任,開創兵團集中式辦學、寄宿制教育先河,促成石河子大學的成立。王中,以援越農墾專家團成員的身份赴越南開展援建農場工作,受到胡志明主席接見,獲越南政府頒發的友誼徽章。
青年學生踴躍參軍進疆,北京第一,臨洮第二!“臨洮學生兵”基礎好,素質高,進彊后,很快就在各自的崗位上展示才華,發揮作用,絕大多數被提拔重用,擔任副團級以上領導職務。文克孝腳踏實地,敬業奉獻,一步步成長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副主席。1983年在任兵團副司令員期間,提出育人培地富場的指導思想,用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產出,增加了農場的積累,提高了職工收入。他提出并實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五個一”工程,使兵團糧食總產量由103.65萬噸增加到145.65萬噸,棉花總產量由8.27萬噸增加到23.63萬噸。
五、植根沃土,讓中華文化更加枝繁葉茂
臨洮知識青年是帶著故鄉的文化積淀和知識到新疆屯墾戍邊的,他們同新疆人民一起奮斗,燃起了一簇簇科學文化的光束。
1951年8月,駐疆部隊發出“向文化大進軍”的號召,從臨洮參軍的許多學生被選派到基層連隊當文化教員。文化大進軍,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掃除文盲。老戰士們大都不識字或少識字,他們經歷過槍林彈雨,面對學習和寫字卻十分畏難。在文化教員的幫助下,連續三年的掃盲運動,讓絕大多數老戰士實現脫盲。陳仲玉首創的“速成識字法”成效顯著, 1953年在南疆軍區試點后在軍區各個掃盲點進行推廣。
趙世杰,新疆人民出版社原漢編部副主任、編審。1950年7月,兵團組織干部開展維語學習,一批臨洮青年成為南疆黨委培養的最早的學員,趙世杰是其中一員。兩年的學習結束后,他到農村參加土改工作,期間聽到了許多幽默風趣的、和阿凡提有關的故事。阿凡提,維語是先生、老師的意思,是群眾對有知識的人的尊稱。趙世杰發現,阿凡提的故事雖然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卻只停留在口頭上。他下定決心,要把這些故事推廣開來、傳播出去。從1955年開始,趙世杰整理的阿凡提故事就開始出現在報刊上,1957年,漢文版的《阿凡提的故事》在國內首次出版,暢銷全國。他出版譯著16本,作品被翻譯成多種外文出版發行。阿凡提的故事還被拍成動畫片,造就了美術電影的輝煌。今天,阿凡提的故事仍然在以音樂劇、雜技、3D動畫片等多種形式延續著經典的魅力,波及中國乃至世界各國。
《瑪納斯》是一部與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齊名的英雄史詩,講述了柯爾克孜族傳奇英雄瑪納斯家族八代人前仆后繼,抵御外來侵略的故事,堪稱柯爾克孜族的“百科全書”,在口耳相傳中,流傳了幾個世紀。《瑪納斯》的整理者,正是臨洮學生兵劉發俊。他從1961年初開始,三次擔任工作組組長,組織領導《瑪納斯》調查采錄工作,發現并推出了柯爾克孜族天才歌手居素普·瑪瑪依。2009年,《瑪納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991年,國家民委和文化部給劉發俊頒發“搶救史詩《瑪納斯》工作突出貢獻獎”;國家民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授予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 2022年4月,《瑪納斯》8部18卷23萬行2000余萬字的漢文全譯本首次發行,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終于實現了從口頭傳唱向語言文字的傳播。
劉發俊、趙世杰,這些為推動新疆各民族文化傳播、振興各民族文化發展而終其一生的臨洮優秀兒女,讓新疆各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使中華文化更加枝繁葉茂。他們留給中國各族人民和世界文化寶庫的精神財富,將永載人類文明的史冊。
六、繼承革命傳統,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
臨洮廣大青年學生投筆從戎,志壯天山的偉大壯舉,是臨洮的驕傲,甘肅的自豪。七十多年來,隴原兒女移民新疆、勞務輸出進疆,在疆人口已有約480萬人,占新疆漢族總人口的39%。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與長征精神、南泥灣精神、屯墾戍邊精神、兵團精神一脈相承,已經融入一代代戍疆人和故鄉人的血脈之中,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具體體現,將永遠鐫刻在甘肅兒女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統一而努力奮斗的歷史豐碑上。為紀念那些為解放新疆、建設新疆、保衛新疆和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隴原兒女,弘揚甘肅精神,認真落實胡昌升書記關于“甘肅和新疆是絲綢之路上的兩顆璀璨明珠,兩省區要攜手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不斷深化交流合作”要求,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建議在省直有關部門和各市(州)、縣(區)開展以下活動:
1、區域協同發展。認真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甘肅省人民政府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提升能源資源、特色產業、互聯互通、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水平,共同譜寫合作發展、互利共贏的新篇章。甘肅和新疆是互為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兄弟省區,要搶抓“一帶一路 ”建設機遇,推動兩省區形成大合作、大聯動、大發展的共建共享共贏新格局,為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2、弘揚先進文化。進一步思考、研究和挖掘甘肅人“走新疆”現象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在政協和黨史、地方志、勞務辦層面,加強深入系統研究。挖掘甘肅老百姓“走新疆”的英雄事跡和動人故事,圍繞這一可歌可泣,具有很強故事性、傳奇性的題材,搜集史料,編著書籍,創作小說、報告文學,拍攝紀錄片《我的戎疆歲月》等影視作品。讓甘肅人獻身新疆的動人故事走上舞臺、走上屏幕、走向全國,留下甘肅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凝聚促進甘肅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3、加強人才服務。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開展在疆人才普查,建立在疆甘肅籍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各類鄉賢人才數據庫,發揮在疆優秀人才建設家鄉、回報家鄉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全省發展注入強大力量。拓寬甘肅大學生就業渠道,動員支持有志青年為建設新疆貢獻智慧和力量。
4、開展優撫褒揚。開展“臨洮學生兵”、退伍留疆復員軍人和曾在新疆部隊服役軍人普查,凝聚他們建設新疆的強大力量。持續開展雙擁模范創建,加大擁軍優屬政策落實力度。以全力維護優撫群體的切身利益為宗旨,以完善優撫政策法規體系為載體,以抓好優撫政策落實為核心,更好地為廣大優撫對象服務、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服務、為全省社會和諧與穩定大局服務。
5、開展尋根之旅。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黃金路段和樞紐地帶,世界四大文明在此交匯,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今年,正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為此,各地政府要赴疆開展積極的旅游推介活動,組織在疆的甘肅老鄉回鄉旅游,訪祖尋根,“常回家看看”,為故鄉發展建言獻策。
6、發揮商會作用。目前,僅兵團甘肅商會,就有會員600余家,企業遍布天山南北,企業類型涉及農業、工業、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各大領域,兵團甘肅商會榮獲全國“四好”商會榮譽稱號,已有很好的基礎。要組織專門力量,開展在疆甘肅籍企業家摸底調查,建立在疆甘肅籍企業家數據庫,組建“甘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兵團) 商會”和市(州)、縣(區)在疆商會。 充分發揮異地商會的人脈、資金、信息等優勢資源,發揮商會在宣傳推介甘肅、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使之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7、開展合作交流。傳承血脈,創造條件,廣泛凝聚在疆甘肅籍企業家回報故鄉的愿望和力量,支持他們來甘肅投資興業。在招商引資、項目推介、產品銷售上加強交流合作,把好的項目、資金、人才和技術引回來,實現產銷對接,讓甘肅優質農產品進入新疆市場。開展技能培訓,加大向新疆轉移輸出勞動力力度,鼓勵農民走出去,增加農民收入。
8、傳承紅色精神。加強墾疆戍邊精神教育,開展黨史主題教育,讓紅色文化進學校進課堂,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精神。建設“臨洮學生兵進疆博物館”。征集相關文物,加大對這一段寶貴歷史的整理、挖掘工作,將博物館建成全省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進疆臨洮女兵雕塑群像。廣為流傳、影響巨大的進疆臨洮女兵雄赳赳行進在戈壁灘上的照片彌足珍貴,要將其利用好、宣傳好,將其打造成為一張甘肅紅色文化的“名片”,增強民族團結,激發人民的自信自強精神;開展紀念活動。在每年的“臨洮學生兵”進疆紀念日,在甘肅新疆兩地同步策劃、組織、舉辦“甘肅—新疆兩地臨洮學生兵進疆紀念系列活動”。舉辦戍邊、勞務先進事跡報告會,追憶、聆聽和感受70年來甘肅人民獻身邊疆的壯舉和精神!
執筆: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 姬廣武